找到相关内容16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竹窗随笔——思惟修

    是批评“思”的弊病。为什么前后互相矛盾呢?原来思有二种:一种正思惟,一种邪思惟。无思量分别的思,是正思惟;有思量分别的思,是邪思惟。复次,思又有二种:一是把攀缘外境的思念转来思察内心,这叫做背尘合觉;一是把思察内心的念头移去攀缘外境,这叫做背觉合尘。由思察内心转而思量外境,不断地向外攀缘,这样,思念越多,便离真心越远。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转来观照内心,不断思惟,思惟到极处,便能转迷为觉,明心见性了。...

    莲池大师著

    |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856243524.html
  • 结缘的人生

         生而为人总离不开朋友,离不开人际关系。佛教讲结缘,讲不但要结缘,而且要广-结-善-缘,否则在无限生命长流中,我们不知道那一生那一世,过去生所结的某一段因缘成熟,果报现前时,不管善缘恶缘,一切都得去承担去领受。   朋友学佛多年,讲经说法经常与人结好缘。有一天他告诉我:“学佛要先学会结好缘,是结缘而非攀缘。”他说:“结缘和攀缘不同,结缘是无私的、不求回报的付出;攀缘则是心有所求,想从...

    Editor

    |沟通|结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19271527729.html
  • 问:每天只能腾出1-2小时应怎么修行?

    早晚抽出一段时间,先礼佛,接著诵金刚经,诵完经就打坐,至少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。诵经的时候,如果有妄念,不要理它,继续诵。起先是有念慢慢地由有念归于无念,无念才是本心,譬如:打妄想、昏沉、感觉无聊,这些都表示刚才诵经的那念心保持不住了。 除了早晚专修的功课以外,白天随时要保持安详、自在、六根清净、不攀缘,心清清楚楚,能够作主,做任何事也是清清楚楚,有条不紊,不生挂碍。时时刻刻观心返照,一有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65377761.html
  • 佛香讲堂弥陀佛七法会

    业障现前,终自投江而死,另一徒弟终身以念佛为修行,三十年来因能一心不乱,到最后能预知时至,站立而往生。从这些故事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,平常人多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妄求攀缘,受外境干扰,但如能连绵不断念佛,念到熟悉了,将攀缘的心变成陌生,把念佛变成熟练的习惯,熟处转生,生处转熟,便能时刻不受外境干扰,而得到念佛的好处。最后,提醒大众「少讲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号」,把四字洪名,凝绕脑际心间,继而达到「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法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12/09305619730.html
  • 心净则国土净---沈家桢

    即是“本性”;从“事”讲,则是“攀缘心”,可是“本性”不可说,只是自己显现,也没有对象;现在我们在研究的是“心净则国土净”,所以有一个心的对象,这对象是“ 国土”,是“环境”,或是“外境”。因此我们在讨论的心是“攀缘心”,是从“事”讲。  这“攀缘心”三个字,很有意思。“攀”是“抓住”,是“执著”。“抓住”“执著”些什么呢?抓住外境或者跟著自己的思想跑,都叫“攀缘”,抓住而不放,老是跟著某一种想念...

    沈家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81639896.html
  • 做人处事的态度(二)

    情感,所以叫有情众生。但是一个人如果四处留情,或是过分的感情用事并不是很好。因此,在感情的世界里要有理智,要用理智、用佛法来驾驭感情,也就是法情重于人情。   二、清淡重于攀缘:每个人都希望人家厚以待我,同样的,我也应该厚以待人。可是有时如果太浓、太热了反而不能长久,所以古人说:“君子之交淡如水。”尤其学佛的人,对感情更应该淡然处之,千万不要攀缘,不要到处拉关系、找人情。   三、化他重于被化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星云|沟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1842006890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,何必常常念?

    攀缘,则第七识就无所执,第八识也无所藏,不执著就不会造诸恶业,当然不会遭恶报。而念佛之法,如逆水行舟,只要停止前进动力(攀缘),慢慢的即可退回原处,如把船头调个方向,再加上动力(念佛)顺流而下,必能早日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知义法师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2/18434920677.html
  • “道”是什么?

    表现自己,显示自我的个性,发表自我的见解,总要千方百计想出点事来填补无聊和空虚。这就使人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攀缘、动念的习气。这种习气使你的心从没有清静过,心总往外驰,心驰则神往。  古人造字非常合道,...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,使你的心清静无为。  有些人总爱攀缘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,分别出有好有坏,你才会去攀缘攀缘使你攀附两边,远离中道,产生“爱见”烦恼。“爱”烦恼是思惑,“见”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1556785.html
  • 憨山大师费闲歌

    讲道容易体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 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 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 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 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 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 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...

    憨山大师

    |修行|费闲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2/192049838.html
  • 净空法师的教诲

    事无求。   九 随缘:常念知足,绝不攀缘。   十 念佛:发菩提心、修菩提行、行普贤道、至心回向、归心净土。 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 南无阿弥陀佛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净空法师|格言|法语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5445731114.html